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推进之际,南安市创新性开展“寻闽觅字 古文传承—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文字考释季”系列研学活动,先后走进水头镇埕边村、眉山乡观山村、洪濑镇前峰村等地,通过“文物展示+文字考释+实践体验”的创新模式,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焕发新活力。
创新模式
“三位一体”激活文化遗产
本次活动构建了“认知—解读—实践”的完整研学链条。在埕边村,学员们通过新发现的清代桥碑、红砖建筑构件等实物,直观感受文物魅力;在眉山乡家风记忆馆,通过考释观山李氏民居中的文字信息,深入理解“耕读传家”的文化内涵;在前峰巷桥前,了解古代造桥材料工艺及营造智慧,在前峰古官道石碑前,通过对石碑文字的解读,了解驿道与地方宗教文化的深度融合。“文字是穿越时空的密码,我们不仅要发现文物,更要读懂它们讲述的故事,把它们保护好,传承下去。”南安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。
科技赋能
让文物普查更“年轻”
研学活动特别设计的“小小普查员”环节成为亮点。学员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,体验了建筑测绘、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普查技术。埕边小学的李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“当我用笔尖绘出建筑轮廓的那一刻,仿佛触摸到了200年前工匠的指尖温度。”这种沉浸式体验,让年轻一代既了解了传统技艺,又掌握了现代文物保护技术。
知识引领
深挖文字背后的文明密码
针对此次研学活动,南安市博物馆还特别策划了“寻闽觅字 古文传承—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南安新发现文物文字考释季图片展”,展板分为“石刻系列”“砖雕系列”“木构系列”三大板块,集中展示了南安“四普”新发现文物中石刻、砖雕、木雕等构件中相关文字的解析,初步梳理了不同载体文字的功能与艺术特色,总结出闽南文字装饰“图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的艺术规律。讲解员引导学员从字形、内容中解读历史信息,让参与者在文字考释的过程中,感受到古文传承的魅力,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望。
社会效益
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
这场研学活动累计吸引了300余名师生、村民参与。通过考释文物文字、体验普查工作,参与者们深入了解了南安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价值,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。活动让散落在村庄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更专业的解读与展示,使村民们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。
眉山乡观山村村民老李感慨道:“原来我们天天走过的老房子,藏着这么金贵的历史!”
南安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开展“文物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乡镇”等系列活动,让文物普查成果真正“活起来”“传下去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(东南早报融媒体记者 邱丰 张素萍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 陈静茹 文/图)